公司省道315線二分部積極開展新個稅法過渡期政策宣傳輔導為職工解答新個稅改革紅利
公司省道315線二分部積極開展新個稅法過渡期政策宣傳輔導工作
10月8日由項目經理主持召開了安全生產例會,要求項目部全體職工參加,有關生產安全的內容結束后,由項目財務人員向職工詳細解讀了新《個人所得稅法》中的改革變化,按照新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兩步走的計劃,10月起,新個稅法過渡性政策正式施行,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的起征點提高至5000元,并適用新稅率表。為了讓全體職工全面深入了解新個稅法和過渡期政策,“零距離”感受個稅改革送出的減稅降負“大禮包”,財務人員現場解答疑難問題,其中主要解答以下問題:
一、工資所得個稅自2018年10月1日起按新的免征額和稅率計征,那10月申報個稅的時候是否就可以按5000元的申免征額申報?
答:不可以。新個稅法中所指的10月1日為實發工資月份,即10月發放的工資在11月申報個稅時可以按5000元扣減并比照新稅率表計算。
簡單的理解就是不要去看這個工資的歸屬期是什么時候,哪怕是去年的工資,只要在10月1日后實際取得的,都能適用新政策。
二、2018年12月申報全年一次性獎金,稅率和減除費用按新個稅的規定還是舊的?是否需要分段計算?
答:這個肯定是要按新個稅法的規定來的,不需要分段計算。上文中已經提到,新的扣除標準和新稅率表適用的是10月1日以后發放的工資,即不管是按月取得的工資還是年終獎,只要是10月1日-12月31日之間發放的,都可以按新的扣除標準和稅率表計算。
三、新個稅法中的稅率表沒有速算扣除數了,是怎么回事?
答:速算扣除數只是為了方便大家計算用的,可以根據累進稅率表自行計算出來。為了方便大家計算,財務為職工整理了一張包含速算扣除數的表格。
四、納稅人取得工資薪金后,什么時候申報納稅?
答:按規定,單位或納稅人應該在發放工資或者拿到錢的次月15號前申報納稅,例如王某2018年9月5號拿到工資,那么單位就應該在10月15號(10月份因為國慶放假,申報期將順延,具體順延時間以我局公告為準)前向稅務機關申報繳納這筆工資對應的個人所得稅。
部分誤將工資勞動所屬月份做為稅款所屬期,長期“提前”辦理申報的扣繳單位(比如單位9月發了員工8月勞動期的工資,稅款所屬期本應是9月,申報期在10月,但因為誤將稅款所屬期認定為8月,而提早在9月份申報期內就辦理了扣繳申報),如果想在10月申報期內改回正確的申報做法,可以在10月份申報期內,對稅款所屬期9月進行一次零申報,并自11月申報期起恢復正常申報(即到了11月份再申報稅款所屬期(工資發放時間)為10月的個人所得稅)。
五、勞務報酬所得是不是不管是否超過4000元,都是先按80%計算收入額,再減除5000元后為應納稅所得額?
答:是的。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的規定,勞務報酬所得與工資薪金、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按年計征個稅,年度減除費用為六萬元,按月折算為5000元,且“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因此,自2019年1月1日起,不管勞務報酬所得是否超過4000元,都可以按80%計入收入額并與其他三項所得合并后減除5000元。2018年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依然按現行稅法計征個稅。
六、新個稅法施行后,兩處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是否還需要自行申報?
答:需要。根據新個稅法第十條的規定,納稅人取得綜合所得需要辦理匯算清繳。因此,兩處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扣繳義務人各自按規定扣繳即可,納稅人年度終了辦理匯算清繳時再多退少補。
七、如果10月1日后,某人既取得勞務報酬又取得工資薪金,個稅如何計算?是合并后扣減5000還是分別計算各自抵扣5000?
答:10月1日-12月31日之間,勞務報酬和工資薪金分別計征個稅,工資薪金可以減除5000元并按新的稅率表計算,勞務報酬按原個稅相關規定計征;
自2019年1月1日起,勞務報酬與工資薪金合并后減除5000元計算,如果支付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的不是同一個單位,各單位代扣代繳時均可減除5000元,由納稅人進行年度匯算清繳時再行補稅。
八、個稅降社保繳費增,到底是什么情況?
近日一個消息刺激了人們的神經:一張個稅調整前后的“收入表”在朋友圈瘋傳,稱提高起征點后個稅下降,但社保繳費增加,拿到手的工資不升反降。降稅是10月1日開始,稅務部門收社保費是明年1月1日,時間點并不一致,新個稅法實施是明年1月1日,但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是今年10月1日就開始了,所以 “降稅之前”、“降稅之后”,是以10月1日為分界的,而此時稅務部門還沒“接手”社保收費,哪里來的社保繳費大幅增加、到手收入減少?社保繳費標準沒有新變化,并不存在“降稅前”按最低工資一說。
社保繳費國家有明確規定,各地也有明確的標準,并不是企業想繳多少就繳多少。那么,目前的繳費標準是怎樣定的?一般來說,各地以統計部門發布的上一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確定繳費基數,以基數的300%作為上限,60%作為下限。對大多數人來說,上一年月平均工資都在這個區間里,所以繳費基數就是自己的實際工資,不存在“按最低工資繳費”一說。
九、誰最受益?中等以下收入群體
個稅起征點提高、低檔稅率級距擴大、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多管齊下,老百姓的個稅負擔將會減輕,對于中等以下收入群體來說,尤為受益。
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在草案說明中指出,按5000元標準并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的納稅人,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下降明顯,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十、怎么計算個人所得稅?
說了這么多,到底能少繳多少個稅呢?讓我們來算一算賬。
計算公式如下:
個人所得稅=(月收入-五險一金-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起征點-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
其中:1、月收入為應發工資,所有應發,含加班費、獎金、績效等;2起征點(之前為3500,10月起調整為5000);3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如有可以扣除 ,例如:公積金貸款利息;4、休病假事假的扣款及罰款也是需要這里扣除。
由于每個人收入狀況不同,適用的稅率也不一樣,可以享受的專項附加扣除也不一致,所以,每個人的減稅情況也并不相同。
在此,我們以月入1萬元(均為工資、薪金所得)進行簡略測算,假設“三險一金”專項扣除為2000元,不考慮專項附加扣除,那么:
起征點為3500元的情況下,每月需繳納345元個稅;
起征點為5000元的情況下,每月只需繳納90元個稅。
也就是說,每月可以少繳納255元個稅,降幅超過70%。
今后計算個稅,在扣除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新個稅法規定: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本次個稅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有利于減輕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修正草案中除了將個稅起征點調整,還增加了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專項扣除指我們通常所說的五險一金,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
個稅調整對于工薪階層是眾望所歸,個人的福利得到保障,企業自然能留得住員工了。修正草案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等專項附加扣除,企業如能正常履行義務,員工的福利就會更有保障。
二公司: 黨蒙佳